
说到山东的经济炒股配资网站问必选,很多人会先想到青岛、济南这些大城市。
其实山东很多小县城,实力也不容小觑。
山东有136个县级行政区,其中有不少县靠着独特的产业长成了“小巨人”。

比如胶州、龙口、荣成、邹城、寿光这些地方,你可能都听过名字,但它们到底靠什么发展起来的?
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事。

先说说三个GDP破千亿的县城:胶州、龙口和荣成。
胶州能起来,离不开胶东国际机场和上合示范区。
机场带来物流,示范区引来企业,再加上本来就有底子的工业,胶州就成了胶东经济圈一个关键的节点。

龙口就更厉害了,它背后有南山集团这样的大企业。
很多人知道南山是从铝业开始的,但其实它还做石化、教育、旅游,几乎覆盖了龙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这种“一家企业带活一座城”的模式,在别的地方还真不多见。
荣成则是向海要发展。它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,搞深海养殖、水产加工、休闲渔业一条龙。

很多人以为渔业就是捕鱼卖鱼,但荣成把它做成了融合产业,还带动了旅游和出口。

除了这三个千亿县,山东还有一批“特色县”,虽然规模不一定最大,但产业辨识度极高。
比如寿光,全国人民餐桌上的蔬菜可能每十斤就有一斤是从那儿出去的。
寿光不光种菜,更擅长“卖技术”:大棚设备、种子研发、种植标准甚至农业培训,她都做。
再比如邹城,孟子故里听着像文化名片,其实它煤炭产业也很强,近几年还在拼命搞蘑菇种植,号称“吃菌菇就到邹城”。
还有曹县,火出圈是因为汉服和棺材,一个管人生形象,一个管人生终章,但它背后其实是成熟的电商网络和产业链集群。

一个小县城,能做到全国市场百分之七八十的演出服和汉服供应,这背后是成熟的产业链以及各种配套托举。
这些县之所以能成,不是因为运气好,而是摸清了自己家底,找准了一个方向坚持干。
比方说,有的县有港口,就拼命搞物流和贸易,有的县农业基础好,就往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力,还有的文化底蕴深,就把旅游和文创做起来。
这不是说每个县都要搞重工业或者高科技,而是找到自己能做好的事,把它做透。

这其中,政策也起了不小的作用。
山东省在2019年推出了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》,里面明确说:不要求每个县都一样,鼓励差异化竞争。
比如一些生态功能区,不考核GDP,反而看绿水青山做得怎么样。
这种分类考核的方式,让不同县能放下包袱,做自己擅长的事。
除了省级政策,很多县自己也会“抢机会”。
比如积极对接高校和科研所,把技术引到本地企业,又比如做成“集群招商”,不是单个企业单打独斗,而是把一条产业链上下链的企业都拉过来,形成闭环。
这样既降低企业成本,也提高了全县产业的抗风险能力。

说到这,还得提一句“人”的问题。
县域经济要活,不能只靠资源和政策,最关键的是能留住人。
山东不少县现在搞产业,不盲目追求高大上,而是重点发展那些能吸纳就业的行业:比如农产品加工、轻工制造、电商等等。
让农民在家门口有活干、有钱赚,比什么都实在。

当然,困难也不少。
很多县产业规模是做起来了,但品牌影响力还不够,利润更多还是靠走量。
而且中小企业融资仍然不容易,没有资金支持,发展谈何容易?
除了缺钱,还缺技术、管理人才,人才虽然本地化就业多了,但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还是缺。
这些都是下一步要啃的硬骨头。

总的来说,山东这些特色县的发展路径,其实是一条“实事求是”的路。
不盲目模仿别人,不追求表面光鲜,而是扎根自身优势,做可持续的产业。
它可能不如某些模式听起来高大上,但扎实、稳当,真正让县里老百姓受益。
如果问这些经验有没有参考价值?
至少说明一件事:发展不一定只有一种声音。
不是所有地方都要变成深圳或者杭州,找准自己的节奏,小县城也可以有滋有味。
参考资料
1. 山东省政府官网:《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(2019-2022年)》
2. 齐鲁网:《山东县域经济“千亿县”诞生记》(2023年4月报道)
3. 中国经济时报:《县域产业集群的山东样本》(2022年11月刊)
4. 第一财经:《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》
5. 大众日报系列报道:“走进山东特色产业县”(2023年至今)
(小可 老A)
出彩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